孤山镇“筑巢引凤”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孤山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在加强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
找准特色产业 打出“金字招牌”
初秋时节,孤山镇李王村千余亩蔬菜大棚绵延不断,蔚为壮观。大棚内碧绿葱翠的芹菜、香菜、生菜长势喜人。菜农们三五成群,摘菜、打包,为了各自的致富梦想努力拼搏。作为靖江版“小寿光”,李王村已成为孤山农业的一张“金字招牌”。
一直以来,李王村是经济薄弱村,虽然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但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资产出租收取租金,活力不足。通过引进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李王村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效,遏制了返贫。
和李王村一样打响农业特色的还有孤山镇山东村。山东村的蟠桃世家家庭农场内种植桃树50余亩,这里还是江苏省农科院蟠桃培育基地,有蟠桃、油桃、黄桃等多个优质品种,品相美、口感好。每到成熟季节,大量本地市民慕名前来桃园采摘,享受动手乐趣,感受田园风光。山东村还注册了“孤山脚下”商标,发展品牌农业,让农业和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推进集聚融合 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孤山镇各村除了关注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关注产业关联性和地域聚集性,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导向,引导特色产业从生产环节向前后链条延伸。
石桥村的农田已全部流转,但很多流转大户却遭遇卖粮难,如何让种植产生更大效益?今年,石桥村成立禾乐尔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购入谷物烘干设备和碾米设备。合作社负责人缪利正说,大米深加工中心建好后,能服务石桥村和邻村近5000亩农田,让更多人吃上安全、健康的“家门口大米”。
石桥村党总支书记肖云海从外地引进黑大麦种,试种了4亩田。前段时间,黑大麦收获后磨成粯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扩大项目招引 乡村“引凤来巢”
位于新联村的孤山镇智慧生态农业园内,我市引进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项目基地正在加紧施工。
借助智慧生态农业园落户的优势,新联村成立劳务公司,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泰州市首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项目、主营水蛭养殖的牧蝗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等纷纷落户新联村。招引项目为村民拓宽就业途径,也为乡村发展激活内生动力。
2019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靖江签约,在孤山镇通太村建设长江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研究基地。该项目已产生一定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应,其中,“水稻+鱼”“水稻+小龙虾”等综合种植养殖模式试验为当地水产养殖户打造了“科技致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