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靖江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5)》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08-18 14:09
信息来源:靖江市政府办



各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靖江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5)》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靖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7月31日

 

靖江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5)

 

为认真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53号)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大质量瓶颈问题,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市,更好发挥质量在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船海产业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工作站1个,创成船海产业全国质量品牌示范区,创成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含提名奖)1个、泰州市市长质量奖1个,争创省质量领军型企业1个、泰州市质量领军型企业2个、省质量信用AA级及以上企业3家、江苏精品3个、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家,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40项。靖江基本形成装备智能化、产品高端化、市场多元化、生产绿色化、管理标准化、资源配置集约化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环境友好、高质量发展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工业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产业链质量创新力

1.绘制质量图谱。开展产业质量竞争力状况调研,摸清全链上下游结构、地域分布、企业构成等情况,组织专家问诊把脉,加强大数据分析,识别和剖析关键质量问题,分级分类形成质量问题清单,绘制质量图谱,制定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方案,形成重点攻关项目清单、质量政策工具清单。召开长三角船海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工作部署会,明确质量提升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凝聚船舶产业质量提升合力。(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配合)

2.建设创新平台。成立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用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带来的“虹吸效应”,积极争取国家级船舶海工专业研发机构和相关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布局靖江。主动对接全球先进船舶产业资源,推动船舶前沿技术领域国际合作,争取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靖江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配合)

3.提升研发能力。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技术船舶研发能力建设,用好核心技术攻关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鼓励主力船企发展基本设计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推动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三大主流船型升级换代,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国际船级社等建立紧密型产学研新型创新联合体,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体化运行。(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4.推进绿色制造。发展绿色加工、绿色焊接、绿色涂装等绿色造、修船技术,升级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设备,加快应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和工艺。改进能源使用结构,针对喷涂等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发展绿色工艺、技术、装备,降低环境污染。通过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返工率等,减少原辅料、水电等各类资源的消耗,打造一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泰州市靖江生态环境局配合)

5.布局智能制造。有序推进智能制造,重点在钢材加工下料、舾件制作、分段装焊、冲砂涂装等工序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推进骨干船企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动“物联网”“人联网”建设,实现实时自动统计实动工时成本。推进智能制造基础建设,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系统平台集成应用,在两化深度融合方面形成突破,集成设计、生产、管理综合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二)提升产业链质量支撑力

6.打好质量攻坚战。聚焦产业链质量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依托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集中实施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项目,突破质量技术瓶颈。推动开展船海产品质量阶梯攀登,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和优质产品,实施标准比对、技术验证、比较试验,推进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实现重点产品执行标准和关键质量指标“双比对、双提升”,推动标准提档升级。(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配合)

7.推动质量一致性管控。推动建立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指导链主企业通过合格供应商评定、检测认证等手段,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水平。发挥质量奖获奖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建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开展产业链质量大讲堂,传递先进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和质量管理模式。(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配合)

8.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标准化助力船海产业强链工程,通过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标准创新型企业、企业标准领跑者评定,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鼓励链主企业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组建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产业链全球参与度。开展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配合)

9.开展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推广绿色产品、能源管理体系、碳足迹等认证;针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邀请专家进行一对一把脉问诊,“一企一策”制定提升行动方案,推动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质量管量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树立质量提升标杆。召开现场观摩会和交流座谈会,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带动行业质量提升。(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配合)

10.打造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平台。设立“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质量小站”,构建融合质量品牌、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协同服务机制,开展质量公益培训、质量问诊、质量帮扶,培育首席质量官、卓越绩效自评师、内审员。组织链上企业参加质量品牌项目申报,积极培育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产业链品牌,推动船舶产业内涵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配合)

(三)提升产业链质量竞争力

11.聚力高技术船型建造强“链主”。加快”两高”船型研发建造,提高LNG、甲醇等双燃料动力船舶比重,重点推进新时代新能源船舶智造项目和新扬子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支持船企在研发新船型、抢占新市场、实现新转型上抢得先机。拓展中小型绿色船舶市场,抢占新能源、清洁能源在内河及近海船舶推广应用的机遇风口。(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12.提高精益制造水平补“链核”。加强造船精度管理,建立完整的精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生产计划管理,构建接单、生产、设计、劳动力和物资采购等环节为主体的计划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确保计划精准实施;大力推行“无余量”造船、作业标准化、流水线化,人员“一专多能化”和设备通用化。在关重件领域积极探索使用和推广标识解析技术。(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科技局配合)

13.扩大船舶配套占比延“链条”。推动大中电机、多凯柴油机等企业围绕动力配套方面精准配套本地需求,推动东星船舶、阿波罗空调等企业围绕舱室机械方面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华东船舶、海鸿塑胶等企业围绕舾装设备方面提升配套能力。在海工装备方面,重点培育深水锚泊定位和动力定位系统、大型定位绞车、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海洋平台电站、海洋平台吊机等配套企业。(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科技局配合)

14.推进服务性制造提“链值”。大力推广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鼓励企业加大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引导研发设计单位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产品开发等服务。推动船舶海工企业整合同类资源,延伸研发、造修、服务纵向链条,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配合)

15.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促“链稳”。综合运用宣贯培训、质量技术帮扶、行政约谈、双随机监督检查和产品质量抽查等方式,加强对船用防爆风机、船用阀门、船用空调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总局“两个规定”,指导企业设立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排查,落实日管理、周排查、月调度等质量安全管控制度,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应急管理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质量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协调推进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工作联动,调动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规范行业秩序、提出政策建议、促进集群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推动船海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讲好产业链质量品牌故事,不断深化全链条质量协同提升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推动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科技支撑。引导船海产业用好国家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产业链薄弱环节攻关,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高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行业重大需求为牵引,加强长三角地区优势资源的联合,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开放式协同创新,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三)强化人才保障。积极营造“育才、引才、招才、用才”的良好人才环境,加强本土企业家培育。支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加强高水平研发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跨专业实干型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技师和现代产业工人。


相关链接:市政府办公室《靖江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