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 发端于村(社)书记讲堂
5月23日至24日,市委组织部组织65名农业发展重点村书记,参加全市首期村(社)书记讲堂,一场“头脑风暴”由此刮起……
本土“明星村”探致富路
本次讲堂的主题为“农业结构调整”,讲堂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侧重现场教学和互动研讨,促使村书记在交流碰撞中迸发思想火花,在现场观摩中拓宽眼界视野,在共同探讨中理清工作思路,形成启发思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生祠镇利珠村与泰兴市毗邻,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最近三年,村党总支书记冷红明顶着压力,走出“土地整村流转”“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致富三部曲。如今村域内十余个高效农业项目集聚发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三年翻两番,贫困人口下降80%。生祠镇东进村位于苑艺特色小镇核心区,成立了1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了水生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农业生态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最近,注册成立的文化传媒公司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做法,让各位书记眼前一亮。“我们虽然住在农村,但要把农村装扮得让城里人都羡慕。”这是马桥镇徐周中心村党委书记徐忠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最初种棉花到之后种毛豆、种葡萄,再到如今搞乡村旅游,徐周中心村始终走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前列。去年该村又与台湾台商国际传媒集团共同开发建设包括民宿改造、台湾美食一条街和芦笋观光实验工厂等在内的5个乡村旅游项目,一个让马洲惊艳的“大美徐周”魅力初绽。
这些强村富民的实例,让村书记们感触颇深。“做分享的都是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村书记,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讲的案例也都很接地气。”东兴镇惠龙村党总支书记王勇认为,在三农发展的新形势下,市委组织部开设村(社)书记讲堂,为大家开拓视野、相互学习搭建了一个好平台。
季市镇花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卫民认真做笔记,他说,回去后,要立即召集村两委开会,将从讲堂上学到的尽快运用到发展致富上来,把花家村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苏南现代农业体验“脑洞大开”
现场教学过程中,一批“高大上”农业项目、高科技管理模式让村书记们大呼“脑洞大开”。
在张家港凤凰镇,一个看似普通的葡萄园让村书记们颇为赞叹。钢架大棚内,按照每亩7~8棵的密度种植着约100株葡萄,与普通葡萄园不同,这些葡萄树棵棵都有成人手臂粗细,且都种在约50公分高的花坛里。在村书记们头顶,成千上万串葡萄顺着网架垂挂下来,场面壮观。“葡萄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每到夏天种植户都为销售发愁。要是也能建起这样的葡萄园,游客肯定乐意自己进园采摘,价格也能上去。”城南办事处中桥村党支部书记张金红仔细询问了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考量引进技术的可行性。
尽管已经是靖江大名鼎鼎的“脱贫致富明星村”,生祠镇利珠村党总支书记冷红明还是每到一处就仔细拍照、认真交流。“跟苏南相比,我们还有太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你看同样是种猕猴桃,他就不会种在大棚里。这样通过人工捆扎做成水果长廊,肯定更能吸引游客。”对这次参加讲堂,冷红明称收获很大,建议这样的活动今后要多举办。
“强村富民,闭门造车肯定不行。”斜桥镇筱山村党总支书记徐正昌说,最近几年筱山村在农村电商上已有不少探索,但始终难有突破,常熟市董浜村完善的农村电商模式让他很受启发。
圆桌课堂,书记专家共谋发展
5月24日下午,在马桥镇徐周村,65位村书记和来自市委农工办、市农委的专家领导,分成6组展开讨论,巩固和扩大现场教学成果,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这两天,我收获很大、压力也很大。对我们这些内陆村创业,能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力?”讨论中,西来镇桐村村党总支书记肖桂珍率先抛出问题。对此,市委农工办主任刘德基为她罗列出“服务型创收”“房东型经济”“盘活存量型经济”等多项致富良策。他建议内陆村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多层次打造增收平台、鼓起村级经济“钱袋子”。
马桥镇三爱村党总支书记陈小海说,从苏南先进村、本地明星村那里学习带头创业的勇气和魄力,这是目前村书记最需要做的。“最近几年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三爱村已经有一些探索。但与苏南村相比差距还很大,这次讲堂让我看到了标杆和发展方向。”陈小海说。对此,市农委主任陈焕新支招,村书记要注重学习研究中央、省市对农新政策,善于从上级政策导向中寻找方向和突破口;农业结构调整要逐步摆脱行政化,走市场化之路。 (全媒体记者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