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卫生院完成改造 医养融合病房住进十余位老人
我市从去年年底开始进行医疗机构的医养融合改造,目前,已有两家卫生院完成改造,十余位老人入住病房。记者走访得知,“医养融合”模式得到老人们的赞誉。
已有老人住进医养融合病房
两个多月前,马桥镇迎祥村村民羊炽勋到上海一家医院进行全身体检,发现肺部有一个小肿瘤。为了防止肿瘤扩大、恶化,他在上海进行了手术治疗。出院后,他的身体并没有完全康复,还需要有人贴身照顾,而子女要上班,老伴身体也不是很好,谁来照顾他成了问题。
此时,家人得知侯河卫生院的医养融合病房刚刚建好,住在医院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可以随时关注老人的病情,还有护工24小时贴身照顾老人,觉得不错。于是,羊炽勋住了进来。“住院费加伙食费、护理费一个月共3000元,农保能报销1000元,自己只要花2000元。”羊炽勋说,现在身体已基本恢复,他打算再住段时间,直到完全康复再出院。
费用跟普通病房相当
在侯河卫生院医养融合病房,还住着另外七八名老人,他们有的请护工照顾,有的由家人照顾,床位费、医药费等费用跟普通病房价格相当,部分医疗费用可由农保报销。
“请护工的费用是每天60元。”羊炽勋介绍,每位护工为患者提供一对一贴身服务,这个价格比大医院便宜很多,住院费、伙食费都不高,吃得也不错。“住在这里,我都不想赶回家了。”住在病房的92岁薛奶奶说。
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目前我市有侯河卫生院、惠丰卫生院两家卫生院进行了医养融合改造,已有十余位老人住进了医养融合病房。医院在新建“医养融合”病房的同时,成立了“老年科”,将其他科室的骨干医生、护士调至该科室任职,并将他们外派到南京、青岛等医院跟班学习。各种老年慢性疾病、突发疾病患者,均可入住医养融合病房。
医养融合模式将逐步推广
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5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4.8%,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老龄化程度较高。
不少家庭都是“4+2+1”的结构,一旦4位老人中有一位老人身体不适,全家人的生活都会“乱套”,作为“2”的子女白天要上班、要照顾孩子,还得陪护父母,往往心力交瘁。还有一些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生病住院时更是处于无人照料的尴尬境地。因为传统观念,部分老人宁愿独居在家,也不愿去养老机构。
这些问题,“医养融合”病房都可以解决。在这里,不仅有医生、护工照顾老人,子女还可以定时探视老人,不会让老人产生“被抛弃”的错觉。我市将逐步在全市各医疗机构推行医养融合模式,让更多患病老人、失能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全媒体记者秦洁)
医养融合,还需要更多磨合
•秦洁•
“医养融合”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养老模式,我市卫生院开始试水“医养融合”,这对我市16万名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医院办养老机构,专业的医疗人员让老人和家属更放心,但这是项新举措,相关政策还有待完善,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关注,使“医养融合”不断完善,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利和关爱。
我市已迈入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看,各种养老机构大都是以护理为主,医疗功能尚存欠缺,实行“医养融合”使医疗和养老功能兼有,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此种方式更为周全,解决了养和医的矛盾。
但医疗机构床位和医技人员有限,虽然这种弊端目前还暂未显现,将来可能会出现“抢床位”等情况。希望更多的部门和机构支持“医养融合”。此外,各医疗机构也需要更多的“改革思维”,从单一的疾病诊疗模式,向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慢病托老、临终关怀等六位一体的“医养融合”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