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学校“抱团”发展 八校结盟开展一体化教研
学校生源少,学科教师资源薄弱,课程缺乏专业引领……小规模学校教研难的问题如何破解?我市八所小规模初中找到了解题的办法。他们自发结盟,在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引与支持下,从“单干”转向“抱团”,通过联盟内外的教研资源共享,开辟适应小规模初中学情生情的教学提升路径。
11月18日,马桥初中、季市初中、长安学校、生祠初中、团结初中、三中、五中、外国语学校人民路分校等八所学校的校长、分管校长、教研组长、开课教师齐聚马桥初中,联合开展了“八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和调研测试质量分析交流会,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和资深教师共同参加活动。同一课题,不同设计,同课异构活动中,联盟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同台赛课。教师们教态自然、举止大方、语言生动、方法创新、教具丰富,课堂气氛活跃。此次同课异构,5位联盟外学校的骨干优秀教师也应邀参与,为联盟校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课后,市教师发展中心各学科教研员和市内学科骨干教师就同课异构内容进行了评课研讨活动,大家各抒己见,共享心得,联盟校教师还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了交流研讨,促进专业化成长。
在调研测试质量分析交流会中,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八校校长及分管副校长共聚一堂,就“八校联盟”初三年级调研测试进行了详尽的质量分析。各校围绕联盟内部的联考质量,聚焦学科、学生、教师等层面对各学科开展了数据化分析,剖析调研测试中暴露出来的教学教研问题,并从学生习惯和方法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夯实基础知识、细化数据分析方法、精细化教学管理策略、重视边缘学生教育、家校协同共进策略等多个方面提出切中肯綮的教学建议。调研测试质量分析交流会精准分析联考得失,用数据把脉,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提升水平,把握联盟各校学生真实学情,又检验教师阶段教学的得与失,深入反思教学之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指导,加强联盟学校的互联互通与互补互利。
“联盟校集体教研活动,在教改‘三新’时代的背景下,给我校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活动现场,市三中副校长缪宇琴告诉记者,该校面临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状,各校的年轻教师参与其中,为本校老教师们带来了最新的教学思路和活力,此外,联盟校平时还有常态化的教学交流,在教学现代化、数字化等方面给予该校老教师充分的协助。除了老龄化,教师孤军奋战也是一些小规模学校的困难所在,“八校联盟”帮了大忙。团结初中副校长丁红伟是该校八年级唯一一位物理教师,没有年级教师团队,他无法在校内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联盟校集体教研活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丁红伟说,该校的各学科普遍存在教师不足所致的团队困境,“八校联盟”激活了全校的教研氛围。
“八校联盟”成立于2023年,各校“抱团”取暖,致力于打破规模有限、教研力量单薄的障碍。马桥初中校长林琛是“八校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介绍,“八校联盟”由原先若干所乡镇初中联盟扩充而来,现已联合了全市城乡所有的小规模初中,构筑校际一体化的教研平台。经过了一年左右的发展探索,“八校联盟”已构建了一套联盟校教研体系,每学期开学前8校全体教师开展大集体教研,每月举办同课异构、学生评价分析、月度安排、专家讲座等主题活动,每周例行联盟校线上学科备课、交流,并在校际间逐渐形成了适应学生学情特点的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试卷。在这个校际平台中,各联盟校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研伙伴,满怀热情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交流教学实战经验,拓宽教研思路。
在“八校联盟”共建共享过程中,市教师发展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校际联盟提供了关键的指引,注入了核心教研资源。该中心牵头,在各校间强化了“天天联系、月月沟通”的联盟机制,同时,调配教研员,组织联盟外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力量,全程参与到“八校联盟”的每次月度活动、专项活动之中。
“在新课标、新教材落地的起始阶段,教师发展中心突出教研员的‘引领’功能、日常教学工作的‘诊断’功能,将这些功能注入到八校整体教育质量、内涵的发展之中,通过整体的质量提升,让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能享受公平教育。”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立贤表示,“八校联盟”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教学研究方式,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既可培养老师,又能发展学生。这样的抱团发展、均衡发展,是当前破解小规模学校教研难的一个抓手,有助于小学校实现大精彩。